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 > 行业资讯
手写处方单背后惊现百万侵占链,看检察官揭开这场“零成本”骗局
2025年10月20日

       一张手写处方单竟成了内部“蛀虫”的敛财工具!几名药企员工利用公司福利政策的漏洞,伪造处方、套取药品,悄然编织出一条黑色利益链。2025年9月,随着一份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书的送达,企业迅速行动,堵漏建制。检察官如何抽丝剥茧,揭开这场“零成本”骗局?故事还要从一条悄然滋生的内部链条说起……

“内鬼”催生“骗药”链条

       医学信息沟通专员本应负责药品推广,却有人动起了歪心思。“医学信息沟通专员这个岗位主要负责对接相关地区部分医院,进行药品推介、医学信息推广等工作。”被害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内部有一项福利政策,员工可以根据医院开具的电子处方单申请福利药品,若没有电子处方单则以手写处方单或诊疗记录为准。”

       而这“手写处方单的漏洞”恰恰给了“有心之人”以可乘之机。犯罪嫌疑人乔某便萌生出了以此牟利的想法,他通过伪造手写处方单顺利通过公司审核,拿到药品后,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销售。

       “我们公司所谓的审核其实就是形式审核。”到案后,乔某说道,“只要有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和申请单就可以轻松拿到药品,公司不会去核实处方的真实性和真正的用药需求。”

       这种看似“零成本”的获利行为成功数次后,乔某发现了公司的管理漏洞,并不满足于利用自己名义申领药品。他找到多名同事,提出能以他们的名义帮忙“赚点外快”,包括黄某在内的数名同事在乔某的说服下或默许或直接参与伪造处方单,申领福利药品,乔某也会在药品销售后给予返利。

       2024年9月,乔某等多名犯罪嫌疑人经被害公司联系,主动前往静安公安分局配合调查。2025年1月,这起职务侵占案被移送至静安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难题”锁定罪责链条

       案件受理之初,涉案金额的认定便是第一道难题。作案时间跨度长、人员交叉、单据真伪混杂……面对这块“硬骨头”,承办检察官说道:“涉案金额是定罪量刑的生命线,必须确保每笔都经得起检验!”

       被害公司在报案时曾提供了一份各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统计表,以每人申领药品的出厂金额减去自用免赔额度得出侵占数额。然而,这样的计算方式并不完善——侵占金额是否应以出厂价计算?医院处方单可能存在真假混同的情况,是否会影响金额认定?

       带着这些疑问,检察官决定指导审计机构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穿透式“二轮认定”,逐笔梳理大量单据。涉案金额的计价标准直接关系到罪责轻重,检察官考虑到药品特殊性,在深入梳理研读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检索大量类似判例后,认为职务侵占罪数额认定应以公司实际损失计算。在此基础上,检察官从案卷中走出来,多次主动联系、接待被害企业,反复沟通药品的成本构成和业务流程细节,最终确认以药品成本价来认定财产损失。

       “我本身就有这个病,一些药我自己吃掉了。”面对审查起诉阶段,部分犯罪嫌疑人声称部分药品用于“自用”的辩解,检察官也没有简单地一扣了之或全盘否定,而是采取“层层剥笋”的策略,通过反复对比医院医生证言、犯罪嫌疑人供述及药品流向证据,筛选并核定真实合理的自用部分,最终精准锁定以成本价计算、剔除自用部分的犯罪金额,为后续案件办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终经重新审计,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间,犯罪嫌疑人乔某等人侵占被害公司药品价值共计人民币7万余元至167万余元不等。

“检察”延伸治理链条

       本案共涉及多名犯罪嫌疑人,他们的角色、作用、获利各不相同。如何罚当其罪?承办检察官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综合各犯罪嫌疑人的参与时间、获利金额、主观恶性等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犯罪链条上各层级的不同作用,分级分层处理。其中,乔某为该案出谋划策、伪造核心单据、主导销赃牟利的主犯,决定对其依法提起公诉;对其他参与程度较浅、情节轻微、获利较少的黄某等从犯,以召开公开听证会的形式,在充分听取人民监督员意见的前提下,依法作出了相对不起诉的决定。为了帮助被害公司最大程度追回损失,承办检察官坚持惩治犯罪与追赃挽损并重,有针对性地开展释法说理。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全部自愿认罪认罚,积极退缴全部赃款,并获得被害公司谅解。

       2025年3月,静安区检察院以涉嫌职务侵占罪对主犯乔某依法提起公诉。2025年4月,静安区法院根据检察机关量刑建议,以职务侵占罪判处被告人乔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暴露出内部药品申领流程监管缺失、对员工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这些疑问始终牵动着检察官的心。案结并非终点,如何堵住漏洞,预防“家贼”?

       2025年9月,静安区检察院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向该药企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提出加强动态管理,不定期监督药品申领情况及核验处方单据真实性,并建立药品全流程管理制度,对福利药品建立科学规范的回收处理通道,同时加强在职员工教育培训及公司合规文化建设。

       收到检察建议后,药企迅速响应,制定并启动了一套涵盖“刚性约束”与“柔性教育”的双规整改方案。在政策监管层面,企业修订《福利药申请管理办法》,建立起由HR初筛与保险公司专业核验构成的“二级审核”机制,通过电话核实、官方平台校验、历史数据交叉比对等手段,确保处方真实性,并将全部申请材料电子化存档,实现全程可追溯。在文化建设层面,企业内部同步开展“诚信福利”主题宣教,通过政策解读、案例警示与专题培训,将合规要求嵌入新员工入职与年度必修课。

来源:新民晚报、上观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