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案例交流
某市水务集团审计案例
2025年10月14日

探寻内控漏洞与管理隐患——某市水务集团审计案例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重大责任。G市水务集团作为一家综合性国有企业,具有近百年历史,在该市供水与污水处理等关键领域发挥着支柱作用。然而,2023年G市审计局对该市水务集团总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却揭开了一系列内控漏洞与管理隐患,为企业的稳健前行敲响了警钟。

根据G市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安排,G市审计局于2023年对市水务集团总经理进行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为确保审计工作有序、高效开展,G市审计局抽调经验丰富的精干力量组成审计组,并在项目启动前就已规划了清晰的目标以及详细的实施计划,通过审计,全方位揭示了水务集团在重大经济决策、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创新审计思路,拓展审计方法

 

审计组结合水务行业特点,将研究型审计贯穿项目始终,紧扣“政策研究—管控分析—资金审查—历史回顾”这一主线,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创新模式,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审计。

政策研究:审计组紧扣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全面梳理上级政策和监管导向,确保审计方向与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一致。通过研究政策,确定了审计的重点和方向,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管控分析: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企业的内控行为和制度漏洞,深挖内部管理中的不足和潜在风险。通过分析,明确审计的关注点,确保审计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资金审查: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全面核查各业务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特别关注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通过揭示问题,为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供改进路径。

历史回顾:根据以前年度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查找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重复出现的问题,为本次审计提供重点关注方向。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审计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除常规的财务报表审计、经营风险审计、内控审计外,根据实际情况重点选用了实地勘察、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等审计方式,确保审计工作全面、准确和高效。

 

聚焦内部管理,挖掘审计问题

 

水务集团作为老牌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管理体系僵化,企业管理层及相关部门预防风险、控制舞弊意识淡薄,因此在内部管理方面极易产生重大漏洞和缺位。

 

集体决策的红灯

 

项目伊始,审计组通过召开现场见面会以及与班子中层人员谈话,拉开了审计的帷幕。管理层意见不统一,各部门沟通协调不畅,是水务集团留给审计组的第一印象。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审计组对企业集体决策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重点关注。不出所料,在审查水务集团重大经济事项时发现,该企业决策流程出现严重偏差。

 

违规理财黑洞

2020年至2022年,水务集团在未履行任何决策程序的情况下,由总经理与财务总监擅自拍板,利用子公司S公司在光大银行的账户大做文章。他们以子公司借款之名,行擅自大额转账之实,精心编织资金骗局,将集团数千万元资金悄然挪用,违规投入理财产品市场,妄图从中谋取私利。这种罔顾企业资金安全、无视集体决策制度的行为,不仅使企业资金脱离正常监管轨道,更将集团置于风险之下,一旦理财产品市场出现波动,集团资金随时面临损失风险。

 

国有资金核销疑云

2020年,另一笔糊涂账引人深思。针对账面上预付给民营企业G市供水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的40万元材料款,在未取得合法发票等关键原始凭证、款项用途尚未查清的混沌状态下,仅凭财务总监签批同意,便通过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违规手段擅自核销。这一草率行径,让之前预付的国有资金如泥牛入海,去向不明,极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背后是否隐藏着利益输送的猫腻,引人深思。

 

资产管理混乱无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务集团的资产规模逐渐增大。然而,资产规模的扩张并未带来管理的精进,反而让资产管理的漏洞显现。为了揭示问题,审计人员如同侦探一般,抽丝剥茧地挖掘着水务集团资产管理的漏洞。他们发现,水务集团的资产管理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和严重。

 

产权不明的资产困境

翻开水务集团的资产账本,一片乱象映入眼帘。账面上多达25处土地、8处房屋、7处车库,无法提供合法有效的产权证明,单纯从账面上已无法确定资产的产权归属和真实状态。既然通过询问企业员工、查阅相关资料等原始方式已经无法查明资产的来源、权属、价值等重要信息,审计人员决定对资产进行实地踏察,采取现场查看、测量、拍照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审计提供可靠的证据。实地勘查的结果令人震惊,部分土地因长期疏于管理,被民营房地产开发商占用进行商业开发,大量土地被周边村民肆意无偿耕种,而水务集团却浑然不知;大量土地与房屋现状成谜,仿佛人间蒸发,资产安全防线已然崩塌,国有资产遭受前所未有的侵蚀,损失难以估量。

 

工程物资账目谜团

一场物资盘点行动揭开了又一惊人内幕。财务账面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工程物资余额高达588万元,然而匪夷所思的是,竟无任何具体物资明细可供查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物资采购部门记录的剩余工程物资金额仅有230万元,358万元物资仿若凭空消失,究竟是被内部人员私自挪用、变卖,还是存在严重的账目统计错误,迷雾重重。

 

固定资产处置乱象

再看固定资产处置环节,水务集团完全无视制度流程,任由生产技术部管理人员绕过了应有的资产评估、公开竞价等关键环节,将资产当作废品随意变卖,导致资产损失风险大增。

 

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房产账务管理乱象丛生

由于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水务集团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协同与制衡,财务核算与业务流程严重脱节。集团通过自建方式取得的10处房产长期游离于账外,相关收入也如暗流般未纳入正轨核算体系;与之相反,出让的1处房产却在账面上“超期服役”,未及时进行资产减少处理,折旧照提不误,直接造成企业资产账实严重不符,成本数据扭曲失真,财务报表沦为“糊涂账”,企业管理层据此做出的决策犹如在迷雾中摸索,极易误入歧途。

 

二次供水泵房资产乱局

在接收开发商二次供水泵房资产这一关键业务上,集团内部的混乱无序展露无遗。资产接收部门慵懒拖沓,财务部门未按规定及时核算,导致接收的泵房资产陷入权属不清、账目混乱的泥沼,后续维护、管理与责任界定都成为无解难题,为城市供水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埋下诸多隐患。

 

人事管理的缺位

 

挂名人员欠款风波

自2012年起,水务集团内部悄然滋生一股歪风邪气,多达32名职工以外出学习、照顾家人为名长期挂名离岗,有的离岗竟长达9年之久。对于上述人员,集团虽已停发工资,却仍按月为其垫付五险一金,美其名曰“人性化关怀”,实则折射内部管理漏洞百出。审计提出此问题后,集团向挂名人员追讨时,却遭遇重重阻力。截至2023年,尚有7名“老赖”拒不归还代缴的39.74万元费用,国有资金白白流失,企业内部纪律荡然无存。

 

病休人员审核漏洞

病休管理本是企业人文关怀与制度规范的交集点,然而水务集团却在此处“翻车”。截至2022年年末,18名长期病休人员按60%标准领取薪酬,“五险一金照缴不误,可审计追查发现,集团竟无法提供任何病假申请、审批材料,病休人员病历档案更是踪迹全无,整个审核流程如同虚设,让人不禁怀疑其中是否有虚报冒领、人情照顾的黑幕,企业人事制度的权威性遭受严重践踏。

 

财务工作的薄弱

 

财务部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枢纽,本应是精准核算、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记账先生”,但水务集团的财务人员却频频失职。多年来,他们视企业会计准则如无物,肆意混淆会计科目,将应在“在建工程”科目精准核算的工程支出随意分散至多个往来款科目;7处房屋应入“固定资产”,却误入“在建工程”与“无形资产”歧途,47处土地“无形资产”错入“固定资产”范畴,直接导致企业账面工程投资与固定资产价值面目全非,折旧成本扭曲,成本核算沦为“数字游戏”。企业管理层依据这份虚假财务信息做出的战略规划、成本控制决策必然与实际南辕北辙,企业发展陷入失控边缘。

 

审计成效

 

在G市水务集团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审计从多维度发挥关键作用,助力企业回归正轨。

 

精准开方:审计建议直击痛点

 

面对水务集团错综复杂的运营脉络,审计人员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与专业的分析能力,为企业面临的困境精准把脉,给出极具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重大经济决策层面,直击集体决策制度执行不严顽疾。针对违规理财黑洞及国有资金核销疑云等乱象,建议集团重塑决策流程,明确重大经济事项范畴,细化从提议、商议到拍板的各个环节,配套严格的责任追溯机制,确保决策全程透明、科学、合规,从根源上防范决策风险。

聚焦资产管理,针对产权不明、物资账目不清、固定资产处置随意等问题对症下药。提出构建完善的资产清查与登记体系,规范资产产权确认流程,定期实地核查资产状况;细化工程物资管理细则,统一财务与采购账目,确保物资流向与账目精准对应;强化固定资产报废监管,严格执行资产评估与公开竞价程序,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人事与财务板块,针对挂名人员欠款、病休审核漏洞以及财务账目混乱等状况,建议人事部门严格考勤与病休审批流程,建立动态人员管理台账,对违规行为及时惩处;敦促财务部门强化会计准则执行力度,组织定期培训与考核,规范会计科目运用,确保财务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刮骨疗毒:审计整改重塑根基

 

水务集团积极接受审计建议,全面整改,对内部管理进行深度“刮骨疗毒”。

资产清查全面铺开。针对产权不明资产,组建专项小组,联合多部门查阅海量历史档案,实地走访周边村落、单位,重新确定土地、房屋等资产归属,补办产权证明,收回被侵占资产;对工程物资账目,逐一核对采购、使用、库存记录,彻查差额物资去向,严惩违规挪用人员,完善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账实同步。

人事与财务整顿同步推进。人事部门全面筛查员工在岗情况,清理挂名人员,追回欠款,完善病休审核流程,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数据库,严格出入管理;财务部门开展会计账目大清理,重新分类核算工程投资与资产项目,依据准则调整账目,同时优化财务核算流程,引入内部审计监督节点,确保财务数据准确。

制度建设日臻完善。依据审计指引,新建及修订涵盖决策、资产、人事、财务等各领域管理制度169项,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优化业务流程,以制度刚性取代管理弹性。

 

利剑高悬:审计移送强化震慑

 

审计组坚守监督底线,对发现的严重违纪违规线索果断“亮剑”,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这一举措犹如高悬的利剑,产生强大威慑力。

随着问题线索移交,集团总经理、财务总监被立案审查,另外14名涉及违规理财、擅自核销资金、资产处置舞弊等行为的责任人被依法依规给予党纪处分。

审计情况在企业内部引发强烈震动,向全体员工传递违法违规必究的强烈信号,督促各级人员严守纪律红线,推动企业形成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为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筑牢纪律屏障。

 

案例总结




 

在G市水务集团审计案例中,审计监督彰显出全方位、深层次效能,为企业的稳健发展与国有资产的安全筑牢了根基。

其一,审计是精准的“诊断仪”。审计团队依据丰富经验与深厚知识,深入分析水务集团运营机制,从重大经济决策的拍板流程,到资产的运维管理、财务的准确核算,再到人员的任用调配,层层剖析,精准定位问题。无论是集体决策中的“一言堂”导致资金违规挪用、核销,还是资产管理的产权不清、账目混乱,抑或是人事管理的松散懈怠、财务核算背离准则,都无所遁形,全面暴露企业管理“病症”所在。

其二,审计是创新的“探路者”。紧扣水务行业特质,深入践行“点、线、面”结合的研究型审计路径。以政策研究锚定方向,确保与国家导向同频;借管控分析深挖内控隐患,精准聚焦;依资金审查追踪流向,保障资金效益;凭历史回顾汲取经验,强化审计靶向发力。同时,融合现场勘察、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等多元手段,打破常规,拓宽审计视野,让审计覆盖无死角。

其三,审计是有力的“矫正器”。一方面,基于诊断问题开具“药方”,提出完善集体决策机制、规范资产管理流程、严格人事财务制度等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助力水务集团建章立制,重塑管理秩序。另一方面,化身监督执纪的“前哨”,将违纪违规违法线索果断移交纪检监察机关,2人被立案审查,14名涉事人员受到党纪惩处,形成强力震慑。同时,审计报告得到市委领导高度重视,进而推动国资部门以点带面对全市国企内控情况展开清查,确保国有企业合规稳健运营,切实维护了国有资产安全。

 

来源:审计案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