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 > 线上活动
【第8期课程回顾】全方位探讨文书鉴定经验攻略
2020年03月31日

 

       像日常出现在电影画面中的案件调查处理现场情景一样,文书类的造假舞弊手段和技术日新月异,真假难辨,迷乱人的视线。文书鉴定不仅在分析案情、缩小调查范围、明确案件的调查方向、认定犯罪嫌疑人等方面提供证据,还对企业监审环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为帮助大家更进一步认识文书鉴定相关重点和技巧,联盟第八期课程邀请了中国政法大学杜春鹏教授,围绕调查实务中文书舞弊问题,结合企业反舞弊调查的场景需求,基于证据审查运用的思路和要求,剖析笔迹、印章两大类文书鉴定的知识和运用技巧,一起来看看杜教授如何通过一双火眼金睛识破舞弊端倪。

 

对受众群体的针对性定位                                                       

        时下假印章和公章滥用问题严重,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损失,针对法官律师和企业反舞弊人员两大不同人群,杜教授进行了区别说明:律师和法官等会从其用户角色(user)的角度出发考虑,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文书物证鉴定和审查手段去解决专门性问题,以及关注服务和产品本身所带来的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对文书物证的审查应用(立或驳);而对于企业舞弊工作人员而言,除了对工具运用的需求,还需要时常扮演对文书物证的事后调查取证角色(practitioner),并兼顾早期防范和过程中的监管。

 

从“万金油”到“局部专家”                                                

        在反舞弊工作中,各位反舞弊从业者各有所长,但在面对广阔的知识领域和业务范围的情况下,往往需要运用综合复合的技能,需要在短时间内对事件的基础概貌有所了解。这让很多从业者同仁来说会感到浅尝辄止的不适感。在此,杜教授建议,把文书物证的知识要点作为基础,从而实现证据性理解和分析适用,把其形成“取证-审查-分析-适用”模式的有效链条和完整闭环,完成全面事实的认定),并详细分析和设计出了常见场景的处置应对(手段策略)以及行业资源(外脑和外力)。由此,兼具获得树木和森林,形成调查或诉讼可用的“一揽子方案”,供企业直接可用。

 

苦练内力基本功 — 形成战斗地图                                                

       所谓基本功并非文书鉴定的基础知识科普,而是很多情况下未达到立案程度之前而必须的前期评估和鉴定工作,对证据和案件待证事实的关联性等专业分析和审查需要有概览和把握,有效寻求犯罪构成与有效证据的必要支撑,以及对其功能边界的领会,从而形成必要的认识谱系和战斗地图。

 

 从取证能力和证据分析                                                  

      企业反舞弊调查的核心目的,是对舞弊事实的查明或证明。必须强化获取证据和运用证据的能力,才能有效实现对事实的认定。而证据获取本身是专业的和有难度的,藉由证据来证明也会面临证据短缺和不明确,以及推理不可靠等问题。强化取证能力和增进证据分析,两手都要硬,才能形成更好的调查合力。并且,需要拥有通过对舞弊手法和业务场景的具体分析,完善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防范控制的能力。

 

       杜教授在笔迹鉴定专题中,分别对文书可疑情况、笔迹概念特征与作用、笔迹鉴定的依据和原理、笔迹鉴定的检材和样本、反映字迹笔画墨水特点的特征、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和运用;以及在印章印文鉴定专题中,分别对印章印文鉴定依据及其解决的问题、印文细节特征、印章防伪技术等专业技巧逐一分析,给予针对性设计性鉴定方案,使被查者迅速被降低反调查意识以及心理防线,逐一识破其心机阴谋,更多具体分析详情请关注联盟官网的精彩回放。

       值得提醒的是,课程所探讨的文书鉴定范围仅停留在工具的层面,而工具为人所使用,人对工具的使用目的和价值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重点,因此杜教授呼吁社会亟需要加强反舞弊文化建设,从思想根源上把握好善恶界限的划分,杜绝把精湛高超的鉴定技术,误用到了对社会、对集体和他人造成损害的地方。

 

 

 

 

 

 

 

 

 

 

 

 

 

课堂互动环节

Q
A
&

 

1、希望老师进一步分享如何优化高管名章和如何规范企业对印章的管理规范。

答:总体来讲,要从印章管理的权责和流程两方面共同抓起。前者需要明确印章保管者、盖印决定者、用章申请者、文件流转者等主体人员;后者需要明确用章申请、决定、实施、流转的全流程细化步骤。比如所有合同文本上的重要位置都需要签字和盖章,避免被更改或替换;盖章签字的过程要得到有效记录,并长期保存以备查;同时在官网可以告知第三方本公司代理或者合同可以联络哪个部门,进行真伪查询等。

       现在多数企业的核心问题不是没有用章规范,而是规范不足够细化(便利性和规范性又经常是会有矛盾的)和对规范的落实不严格,对整个过程没有无缝的记录和控制。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比较成型的方案设计或产品,加持了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审批,远程盖印,记录盖印地址和盖印次数等。电子签章更是有独到的优势。更多的技术要素介入印章管理,有助于减少人为恣意,增强刚性控制。

       各家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细节不尽相同,这些方案或产品也需要量身打造和精准适配,甚至业务流程本身也需要因之而进行调整。

       另外,制度和管理再为严格,也不可能没有丝毫漏洞和操作空间。公司规模小的时候,还可能在核心环节安排“自己人”,但是公司做大后,没有那么多“自己人”,甚至连“自己人”也可能被拉下水。在这样弹性的地带,更需要发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通过强化合规文化宣导来深入人心,尝试对员工开展合规绩效考评,对表现好的员工给予合规红利,对表现差的予以处罚,坚决不让坚守合规底线的老实人吃亏,营造公司内部风清气正的良性环境。

       建立安全和高效的举报渠道,让据实举报者成为既无后顾之忧、又确实可靠的吹哨者,形成对僭越合规红线者的监督和制约。 

 

Q
A
&

 

2、请教老师,课程中提到了高手进行笔迹鉴定,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像这样只可意会的笔迹鉴定意见,法院法官会认可吗?无法说服法官怎么办?

答:全世界范围来看,有很多专业型的证据,都不可能期待法官作为专业的外行,能够从该专业自身的角度去理解,比如理化检验报告,电子数据证据等,都是这样。即便在现有的专业法院,(比如知识产权法院)也不可能期待在任何一个具体个案中,法官能够谙熟证据的技术细节。

      这种状况基本不妨碍司法业务流程中对这些专业证据的获取和运用。实践中法官不会说因为自己没理解这个专业证据获取的过程和依据,就排除它们(若这样的话,就不可想象了)。而是可以藉由专业人士,通过他们的工作,做出有利于法官进行证据认证的前期工作。

      高手做笔迹鉴定,只是其认识和分析过程有一丝“不可意会、只可言传”的感觉,(经验性证据都有类似的表现)但是其结论形式是清楚的,一般也是经得起考验的。从外行的视角来看,有些事物仿佛隔着一层面纱,但这并不等于就不确定、不可靠。当然调查取证人员如何要别人明白,做好他向证明,是很重要的功课,在这方面我们的实践中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只是自己觉得干得好,但是不会讲出来,不会有效的举证来支持自己的事实主张,就很可能把前期工作打了折扣,给后期工作带来不利。

 

 

 

 

 

 

 

 

本期课程视频《火眼金睛识舞弊--调查取证基本功之文书鉴定》点播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