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 > 行业资讯
央行分支机构防范内控风险的五大策略
2013年11月20日

   金融视角

 
  郭春慧
 
  众所周知,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破产等金融事件,无一不是因为银行内控机制失灵而造成的。为了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内控风险,2005年1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 《指引》),指导分支机构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内部控制管理的基本框架。自此,陆续开展了岗位风险排查、制度集中梳理等活动,旨在控制风险、防范风险。但是,由于央行分支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些重要业务、重要岗位仍然存在控制不力的现象。笔者结合审计实践,就央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
 
一、 央行分支机构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控环境建设薄弱,主动控制风险的意识淡薄
 
  一是内控意识不强。部分干部职工或是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综合体,主要涉及资金、财产、安全等重要部门和要害岗位,或认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内审部门的责任,缺乏参与内部控制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内控文化还未真正形成。央行文化建设没有体现出内部控制的要求,致使内控文化未能真正形成。三是激励机制亟待完善。央行分支机构的激励机制侧重于创新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有效实现内控目标的缺乏有效激励,员工参与内控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二)风险评估机制缺乏科学性,风险界定范围受局限
 
  一方面缺乏统一风险评估模型、定量分析技术等实用工具指南,对风险的界定大多通过对内控现状、存在问题来分析确定,使风险评估及界定的范围受局限;二是风险界定存在主观性。受评估人专业特长、风险偏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风险等级界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难度,一定程度上存在高估或低估风险的现象,不能准确把握风险评估及风险级别的界定。
 
  (三)内控制度建设不规范,执行效果欠佳
 
  近年来,上级行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但是,央行分支机构的个别单位、部门未根据上级行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及时制定细则,致使个别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配套性,增加了业务运行的风险。
 
  (四)内控信息传递渠道有待于畅通,信息存在失真现象。
 
  一是内控信息交流不充分。部门之间内控信息的传递仅限于监督联席会议上交流的内控信息,条块化、部门化特征明显,造成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不能充分利用内联网,共享内控信息;二是内控信息存在失真现象。有的单位或部门往往在工作中存在保护主义,对存在问题少报、瞒报,使上级行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内控状况。
 
  (五)监督手段多样,却各有局限性
 
  一是监督部门沟通机制不完善。央行分支机构纪检监察、内审、事后监督等监督职能部门协调、沟通机制不够完善,存在重复监督或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二是监督深度不够,存在时滞局限。监督职能部门开展的监督检查仍以事后监督为主,不能真实反映业务部门在业务管理、操作中存在问题;三是监督手段落后。目前,监督部门仍以现场审计手工查账为主,加上监督资源分散,未形成合力,内控监督的整体效果还不够理想。
 
二、 央行分支机构防范内控操作风险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内控环境,确保行为有规范
 
  一是重视内控环境建设,达到内控实效。坚持“内控优先”的理念,强化广大员工的内控意识,营造一个重视内控、理解内控、支持内控,主动参与内控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将内部控制渗透到金融稳定、信贷征信、党政等各个领域,实现由狭义内控向广义内控的转变,达到内部控制实效。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内控文化理念。从员工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执行意识和行为习惯着手,采取宣传、学习和培训等措施,全面强化内控,让员工在实践中逐步理解和落实内控理念。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出台奖惩办法,以激励措施来调动内控执行者的积极性,从根源上消除违规违章的动机,体现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带来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制定严密详细的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对于未履行职责、违反操作流程、越权行使职权、监督不到位等违规情况,都应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二)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确保办事有制度
 
  探索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价标准,实现对风险评价的内容、指标的量化分析,使监督部门能客观、公正地评价风险机制建设的全面性,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合理识别、界定风险级别,避免因评估人的主观因素高估或低估风险,准确把握风险发生的概率、后果,提出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科学管理内控活动,确保过程有控制
 
  一是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华而不实的制度再严格、再全面,不具有可操作性也会失去它本身的意义,使员工无所适从,难以执行;二是注重制度的动态性、时效性。各单位、各部门树立动态的内控管理意识,随着业务的变化及时调整、修订、补充、完善相关的内控制度,避免内控制度对业务行为的不协调性和控制上的滞后;三是随着计算机在央行分支机构业务领域的广泛应用,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内控制度,真正做到“业务开展、内控先行”。
 
  (四)构建内控信息交流机制,畅通沟通渠道
 
  一是健全部门内部资料报送制度,规范报送内容和要求,实现内控信息的全面交流;二是落实内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各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情况,实现内控信息的动态交流;三是实现内控信息的实时交流,及时了解各部门的内控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检查和评价;四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明确信息沟通范围、方式和时间要求,掘弃“保护主义”,实现内控信息资源共享,确保信息沟通的持续性。
 
  (五)创新监督方式,打造内控信息共享平台
 
  一是开发内控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在重要业务系统中增设同步监督路径,创立与之匹配的相对独立的“内控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内控监督的“第一时间”风险监督与防范;二是建立内控监督信息网络平台,作为内控监督机制工作中交流经验、发布信息、宣传政策、行务公开的空间;三是探索监督新方式,通过加强日常检查督办,定期考核评价,使监督的作用从亡羊补牢转为预防为主,确保岗位监督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
来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