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与“双循环”政策红利下,虽在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实现数字经济业务高速增长,但“高机遇”背后,员工舞弊与合规风险正集中爆发,审计监察作为企业“海外防火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从两起案例看海外舞弊风险
案例 1:食堂舞弊链条致每月百万资金流失
企业反舞弊联盟某成员单位风控监察中心发现 NNI 基地食堂异常线索后,赴印尼专项调查。经该单位国际注册反舞弊师(CAP)调查,2024-2025 年,基地后勤科主厨蔡某(中国籍)、协管员 M 某(印尼籍)联合供应商,通过虚假验收、虚报食材数量,每月侵占公司资金数百万元;M 某还单独收受供应商好处费近百万元。两人行为既违反公司《雷区 30 条》《舞弊通用红线》,又触犯中印尼两国法律。目前蔡某被移送中国司法机关,M 某被印尼警方逮捕待审。
案例 2:虚构票据套取备用金触发刑事指控
某跨国公司接到实名举报,反映印尼北干巴鲁代理区财务人员通过虚构票据办理备用金报销,侵占公司资金。公司反舞弊部门迅速赴当地核查,经国际注册反舞弊师(CAP)深入调查,舞弊事实确认。公司当即解除该员工劳动合同,当地法务部门同步报警,该人员已被逮捕,面临职务侵占罪刑事指控。
二、海外舞弊风险:核心诱因与典型类型
两起案件并非个例,近年出海企业舞弊案件常呈现“案发周期长、涉案金额大、发现难度高”特点,核心诱因集中在三方面:
(一)核心诱因
1、管控断层:授权与监督的“失衡黑洞”
部分企业为适配海外业务灵活性,给外派管理层“特殊授权”,却未明确总部与子公司权责边界,导致“一言堂”;物理距离造成“监管真空”(如 NNI 基地账实不符长期未发现),叠加跨时区、跨语言导致的信息“滞后 + 失真”,进一步放大舞弊空间。
2、规则差异:合规判断的“认知盲区”
目标市场的法律与监管体系差异,成为舞弊风险的“隐形推手”。例如,部分东南亚国家对业务费用的税前扣除标准与国内不同,导致员工利用规则漏洞虚报费用;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数据跨境传输的严格要求,若企业审计监察未提前识别,可能因员工违规传输数据触发高额罚款,甚至业务暂停。
3、文化壁垒:内控执行的“落地障碍”
在“人情社会”特征明显的海外市场,员工可能因当地商业习惯绕过合规审批;同时,海外员工对总部审计监察认知不足、存在抵触,导致内控流程“形同虚设”。
(二)典型舞弊风险类型
包括但不限于:虚报境外业务费用、侵占海外公司资产、利用跨境供应链暗箱操作、违规转移公司核心数据或技术等。
因此,一般这类型的案件也会呈现出案发周期通常较长、涉案金额通常较大、通常较难被发现等特点。
三、出海企业员工舞弊发现的难点
1、舞弊线索发现难:境外舞弊者多为管理层,易封锁信息;物理距离导致监管缺位,且境外内部举报渠道不健全、员工举报顾虑高,直接调查还可能影响业务与品牌。
2、境外调查开展难:调查人员对属地法律、司法程序、文化民情不熟悉;调查高度依赖境外公司与第三方配合,成本高且效果难保障。
3、境外证据固定难:属地行为保全、证据保全规则与境内不同,证人证言效力有差异;同时需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跨境传输等规定,增加证据固定复杂度。
四、出海企业审计监察人员开展工作建议
针对零经验出海企业审计监察人员常面临的“法律盲区、文化盲区、学习渠道有限”问题,可通过以下路径破局:
建体系:筑牢反舞弊合规防线。以反舞弊为核心,构建覆盖海外业务全链条的合规管理体系,明确组织架构、制度规范与运行流程;建立“举报受理 - 调查执行 - 问责处置”闭环反舞弊机制,重点在财务审核、采购招标、资质入库等高风险环节设置双重审核、痕迹留存、定期复盘,防范风险滋生。
强认知:深化跨域法律与文化融合。系统研究中国、属地国及国际刑事法律,重点梳理职务侵占、商业贿赂等行为的法律界定与司法程序差异;将合规培训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演练,让全员形成“人人知合规、事事守合规”的意识。
借资源:共建经验共享网络:以“拓宽信息渠道、强化资源互助”为核心,主动构建多维度行业协作体系:一方面,延续加入企业反舞弊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接属地专业服务机构(如当地律师事务所、跨境合规联盟等)与当地行业商协会,通过申请会员、参与专项工作组等方式,深度融入属地合规生态;另一方面,依托这些平台搭建常态化交流机制,例如定期参与“海外审计实操沙龙”“舞弊案例复盘会”,与同行探讨跨文化背景下的审计取证技巧、属地法律风险应对方案等核心问题,同时借助平台资源互助功能,共享高风险供应商黑名单、虚假票据识别工具等实用资料,对标行业先进做法,快速补齐海外审计监察工作中的经验短板与资源缺口。
提能力:夯实专业素养底座:围绕跨境审计监察工作需求,通过系统化学习强化专业能力:可选择考取国际注册反舞弊师(CAP)等适配跨境业务的专业证书,借助课程体系系统积累跨境反舞弊、合规管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电子数据取证、跨域法律衔接、风险预判等实操工具。当前,舞弊治理已成为全球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议题,反舞弊人才专业化发展成为行业趋势,具备跨境合规与审计能力的人员,在企业海外业务拓展中更能发挥风险防控作用,职业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
促协同:建“本土 + 总部”知识库:联合海外子公司财务、业务部门本地员工,组建“本土合规智囊团”,同步当地商业潜规则与高频风险点;联动属地法律顾问,建立“法规动态速递”机制,解读政策更新(如反贪腐法规修订);整合两类资源形成知识库,方便审计监察人员快速查阅,确保工作既符合总部标准、又适配属地实际。
五、审计监察的额外价值:不止于风控,更能赋能业务
海外审计监察的价值远超风险防控:一是通过合规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国际信誉,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发现业务流程漏洞,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三是规范跨境运营,帮助企业规避国际制裁与罚款,为全球化布局夯实基础。
六、行动指引:即刻自查与学习
1、自查 3 问:你的海外审计监察是否存在这些漏洞?①采购、财务等高风险环节有无双重审核机制?②是否建立“本土合规智囊团”?③审计人员是否掌握属地法律要点?
2、学习渠道:如需获取更多资料,可通过国际注册反舞弊师考试官网(https://www.cap.net.cn/Index.html)联系客服;建议关注企业反舞弊联盟交流活动,积累零经验出海实战经验。





97046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