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古人先贤留给炎黄子孙最重要的文化瑰宝。汉字最先以甲骨文的形式出现,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从篆书、隶书、楷书逐步演化成如今的简体汉字。文字随着历史变革演也变出了多种形态,那由字组成的词语在岁月长河中它们的古今意思有没有发生改变?有没有由褒转贬或一语双关的词语呢?本期小编为大家列举几个“变坏”了的词语,一起看看吧~ Part.1 染指 ·本意: 用手指蘸一下。源自《左传》:公子宋食指大动,得知郑灵公烹制鼋(大鳖)羹,欲尝之。灵公故意不给他吃,公子宋怒而“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 现意: 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插手或参与不正当的事情。从一个表示品尝的简单动作,演变为带有强烈贬义、特指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词汇。 Part.2 分一杯羹 · 本意: 分一碗肉羹。源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以烹煮刘邦的父亲威胁他退兵,刘邦回答:“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此处的“羹”指肉羹,是实实在在的食物。 · 现意: 比喻分取一份利益(多含贬义)。从分食生存物资,演变为在利益、好处中强行占有一份,常带有不劳而获或巧取豪夺的意味。 Part.3 唾手可得 · 本意: 往手上吐口唾沫,准备动手,形容极易得到。原为中性词,仅形容事情容易办成。 · 现意语境演变: 在现代语境下,常被用于形容通过不正当关系或权力,极其轻松地获取巨大利益。例如,“那个项目对他而言简直是唾手可得”,背后往往暗指其动用了特权或进行了利益交换,带上了贪腐的阴影。 Part.4 灯下黑 · 本意: 一种古老的物理现象,指油灯照亮周围,但灯盏正下方却因自身遮挡而形成一片黑影。 · 现意: 比喻负责监管、执法的人或机构,其自身或亲近的人反而由于就在权力核心,更容易脱离监管,从事腐败活动而难以被发现。从一个客观现象,演变为对监督盲区,特别是内部腐败的精准描述。 Part.5 囊橐(náng tuó) · 本意: 指盛物的袋子,大曰囊,小曰橐。如《诗经》中“于橐于囊”,完全中性,是日常用具。 · 现意: 比喻官员私下收受、隐匿的贿赂和非法所得。从具体的容器,演变为藏污纳垢、中饱私囊的代名词,形象地描绘了贪腐行为。 Part.6 苞苴(bāo jū) · 本意: 本指包裹鱼肉的蒲包,亦指馈赠的礼物。《庄子》中“苞苴竿牍”即指请人托情的礼物,当时词义尚属中性。 · 现意: 专指行贿的财物。从一个普通的包裹,变成了权钱交易中“糖衣炮弹”的专属包装,词义彻底贬义化。 Part.7 规礼 · 原意: “规”指规则、惯例,“礼”指礼节、礼品。原指合乎规矩的礼节性馈赠。 · 现意: 特指那些被制度化和惯例化的贿赂,如“冰敬”、“炭敬”等,揭示了腐败如何披着“人情世故”的合法外衣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