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风控
风险与控制的错位之痛
2025年08月19日

       在许多企业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常被视为两套平行轨道。管理层讨论风险时强调战略与不确定性,而谈到内部控制时则落到制度、流程与合规。但从审计的角度看,这两者其实是镜像关系:风险决定控制的方向与力度,控制则是风险管理的落脚点与抓手。

1风险先行:为什么控制不能脱离风险

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明确指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识别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并在风险偏好与容忍度内进行应对。这意味着,内部控制不是抽象存在,而是风险处方的执行药方。

例如:

如果企业面临汇率波动风险,风险管理的选择是规避还是对冲,就决定了内部控制该设置何种流程(比如远期合约审批、风险敞口监控)。

如果企业担心供应商舞弊风险,风险管理的策略可能是分散供应链,那么内部控制就要落实在供应商准入、合同审查、付款审批上。

没有风险识别,控制就容易异化为合规清单;而脱离控制的风险管理,则只是一纸报告。


控制是风险的制度化答案

内部控制往往被误解为降低舞弊的工具。实际上,COSO《内部控制框架》指出,控制的五要素(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构成的是一整套 制度化应对机制。

从审计的角度看,内部控制的价值在于:

将风险应对具体化:把风险接受风险缓释翻译为审批流、限额、双签、监控等制度安排。

提供可验证的证据:让风险管理不止于战略意图,而能通过测试与审查来证明其有效性。

构成问责链条:谁在流程中履责,谁对偏差负责,形成责任闭环。

所以,内部控制不是风险管理的替代,而是风险管理的可审计语言。


2审计的观察:风险与控制的错位

在实践中,内部审计经常发现风险与控制存在错位现象:

  1. 风险升级,控制滞后例如企业业务全球化,但内部控制还停留在国内财务合规层面。结果导致跨境合规风险无人覆盖。

  2. 控制繁多,风险空白部分企业控得很细,但未必与重大风险对接。比如对差旅报销盯得很紧,却忽视了信息安全外包的高风险点。

  3. 责任界限模糊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各自为政,第一线与第二线重叠,最后都等着审计来兜底。

这种错位恰恰说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如果不在同一治理逻辑下融合,企业的防线就会出现盲区。


 

3治理逻辑:让风险与控制在董事会层面对齐

从治理层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需要一个共同的接口,这个接口就是 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

风险管理 提供战略与全局视野,告诉组织哪些威胁和机遇最关键。

内部控制 提供执行与制度保障,确保风险应对不是口号,而是可以监督的机制。

内部审计 在其中发挥关键朋友作用:既不替代管理层决策,也不局限于流程合规,而是检查二者是否对齐,是否存在盲点。

换句话说,审计不负责替企业规避风险,而是确认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桥梁是否坚固。


 

4思考的落点

站在审计视角,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并不是孰轻孰重,而是彼此成全。风险没有控制就会悬空,控制没有风险就会僵化。审计的任务,就是在二者之间发现错位与断层,推动它们在治理框架下重新对齐。

 

5给审计人的启示

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出发,内部审计的实务启示至少有三点:

  1. 不要把风险当报告、把控制当清单审计人要警惕形式化的倾向。风险管理不是报告数量,内部控制也不是制度厚度。关键在于两者是否对齐,是否真正覆盖企业的核心不确定性。

  2. 在错位中寻找切入口很多有价值的审计发现,并不是源自流程中的小瑕疵,而是风险与控制的错位。例如:战略层面已经调整,但控制流程还停留在旧模式;或控制设置繁琐,却对重大风险无动于衷。审计人要敢于在这些断层中提出问题。

  3. 把视角提升到治理层内部审计不只是核查执行细节,更要评估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是否真正理解风险与控制的关系。只有治理层面重视,企业才能形成完整的闭环。

 

审计人的价值,不是帮管理层多发现几个差错,而是推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真正融合,避免组织陷入战略在天上飞、控制在地上趴的结构性失控。

来源:CIA内审师小站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