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标时,招标人对评标委员会进行倾向性引导或干扰正常评标秩序。
2.招标人在规定的投标截止时间前开启投标文件。
3.招标人无正当理由拒绝与中标候选人签订合同。
4.采购人向协议供应商询价,但结算时,同品牌、同型号、同期该产品,其他采购单位的购买价格远远低于采购人所购买的价格。
5.招标人发现一个投标人代表在开标记录表上签多个投标人的名字却不制止。
6.招标人发现不同投标人的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项目负责人、项目总监等有在同一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形,但同意其继续参加投标。
7.招标人对由同一人或存在利益关系的几个利害关系人携带两个以上投标人的企业资料参与资格审查、领取招标资料等情形视而不见。
8.招标人对投标人报价的明显串标行为视而不见。
9.招标人在资格审查或开标时,发现不同投标人的投标资料混装等情形却视而不见。
10.招标人收取超过招标项目估算价2%的投标保证金。
11.招标人将收取的投标保证金用于其他项目或其他用途。
12.招标人以不合理的理由,如对投标人提交的文件存在轻微瑕疵但不影响招标结果的情况下,拒绝退还保证金。
13.招标人故意拆分项目规模以逃避公开招标程序。
14.违反公开透明原则,隐瞒信息、拒绝公布评标过程等。
15.招标人已经开展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活动或者已经采购材料设备,而后组织招标。
16.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供应商,如设置过高的资质门槛、特定的业绩要求等。
17.招标人授意审查委员会或者评标委员会对申请人或者投标人进行区别对待。
18.未对招标项目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导致招标文件中的技术规格、商务条款等不合理。
投标人自身违规
19.参加投标活动的人员不能提供其属于投标企业正式在职人员的有效证明。
20.中标候选人无正当理由放弃中标。
21.投标人故意按无效标条款制作无效投标文件。
22.投标报价中各分项报价不合理,又无合理的解释。
23.投标人代表不知公司老总电话。
24.投标人代表签名与名片不一致。
25.中标候选人在确认中标结果后再也联系不上。
26.投标人超范围经营,在超出企业资质等级或经营范围参与投标。
27.投标人伪造、变造证件,制作或更改假证件以参与投标。
28.投标人提交虚假证明材料,虚报业绩、资历等以骗取中标。
29.提供虚假业绩、财务状况、信用证明等材料。
30.以行贿谋取中标,涉及金钱或其他利益交换以谋取中标优势。
31.滥用行政权力干预招投标,公务员等利用职务便利为特定投标者提供帮助。
32.不履行合同义务,中标后未能按约定履行合同。
33.使用其他单位人员或者违反规定使用在建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等人员。
34.不正当变更项目内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擅自改变工程量或标准。
35.中标后未经招标人同意,擅自将承包项目的全部或部分转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施工。
36.恶意低价竞标,投标人故意提出异常低的报价以排挤竞争对手。
37.在投标过程中,通过散发传单、恶意举报等不正当方式,诋毁其他投标人的声誉和形象,或者以威胁、恐吓等手段迫使其他投标人放弃投标,以达到自己中标目的。
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
38.投标人直接或者间接从招标人或者招标代理机构处获得其他投标人的相关情况并修改其投标文件或者响应文件。
39.投标人按照招标人或者招标代理机构的授意撤换、修改投标文件或者响应文件。
40.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编制的招标公告、资格审查文件以及招标文件等为特定投标人“量身定做”。
41.招标人招标前已经内定中标单位,组织投标人串通投标或者指使招标代理机构为内定的中标单位提供帮助。
42.招标人在规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后,允许特定投标人补充、撤换或更改投标文件、报价。
43.招标人向投标利害关系人泄露标底、资格审查委员会或评标委员会名单,泄露资格审查或评标情况等应当保密的事项。
44.招标人开标前与投标人就项目进行实质性沟通,或与投标人商定压低或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人或招标人额外补偿。
45.招标人组织或协助投标人违规投标。
46.招标人与投标人委托同一造价咨询公司提供服务。
47.招标人或代理机构与投标人间约定给予未中标投标人一定的费用补偿。
48.招标人指使、暗示或强迫评标委员会推荐的中标候选人放弃中标。
49.招标人在开标前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人。
50.招标人将一个既定标段拆分成多个标段,然后将意向的中标人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标段,同时商定由中标人支付其他投标人一定数额的补偿费用,让各方利益均沾,把招投标变成了各方瓜分利益的工具。
51.投标人与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间串通,事先内定中标单位,然后通过场外交易,获取中标。
52.在一些工程招投标中,投标人与招标人采取欺诈的方式,低于成本价中标,然后在施工中采取变更工程量、多算工程量或材料人工费等手段提高决算价格。
53.招标人授意自己中意的无资质公司与有资质的公司商议,以有资质的公司的名义投标,并给予一定报酬。中标后,由无资质公司履约。
54.对于使用低评标价法的项目,中标人的报价却比第二中标候选人高,所投产品质量也不如排名第二的公司。
55.招标人在开标前向投标利害关系人泄露投标人名称、数量等。
56.招标人为参与建设工程的投标人提供影响公平竞争的咨询服务或为其制作投标资料。
57.招标人在招标前的现场勘查中了解各个供应商的情况,然后私下分别联系。
投标人之间串通
58.投标人之间协商报价、技术方案等投标文件。
59.属于同一集团、协会等的供应商协同参加采购活动。
60.投标人间商定部分供应商放弃采购活动或放弃成交。
61.同一人或几个利害关系人携带两个以上投标人资料参与资格审查、领取招标资料等。
62.同一项目中,不同投标人的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项目负责人等在同一单位工作。
63.不同投标人委托同一人或企业为其提供投标咨询服务。
64.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给予未中标的投标人以费用补偿。
65.不同投标人委托同一人办理投标事宜。
66.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报名IP地址一致。
67.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内容有明显雷同或错漏一致。
68.不同投标人投标总价相近,工程量清单中分项报价异常一致,仅少数分项的报价有差异。
69.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由同一单位或同一人编制。
70.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中项目管理人为同一人。
71.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或者资格审查文件相互混装。
72.不同投人的投标文件由同一台电脑编制。
73.不同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由同一账户资金缴纳。
74.不同投标人开标前乘坐同一辆车前往,投标现场和开标现场却假装不认识。
75.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前,多家投标人几乎同时发出撤回投标文件的声明。
76.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总报价相近,且各分项报价、综合单价分析表内容混乱。
77.不同投标人投标文件中的售后服务承诺表述异常一致。
78.一家公司挂靠数家有资质的企业参加投标,通过编制不同投标方案围标。
79.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中数项报价雷同,又提供不出计算依据。
80.投标人没有成本分析,或与其他投标人技术标雷同等。
81.多家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的装订形式、字体、图表、格式等类似,甚至相同。
82.投标人利用两家公司参与同一项目。
83.参加谈判的供应商不足三家,前来响应的两家各找一家公司来谈判。
84.已有三家公司投标,出现了第四家投标公司后,其中一家立刻要求使用另一套投标方案。
85.在现场答疑开始之前点名,针对同一企业,多位代表喊“到”。
86.多位投标人代表的手机彩铃都是同一集团公司的介绍。
87.多家投标人投标文件的暗标中,封面加盖同一单位公章。
88.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报价。
89.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在招标项目中轮流中标。
90.投标人间相互约定,在招标项目中分别以高、中、低报价。
91.投标人间先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
92.投标文件中法人代表签字出自同一人之手。
93.多个投标人使用同一人或同一企业出具的投标保函。
94.除不可抗力因素外,报价与排名第二相差甚远的中标候选人放弃中标。
95.合同实施过程中,由未中标人实际进行施工。
96.同一公司的所有子公司全部参加投标,且投标文件具有高度一致性。
其他违规行为
97.代理机构在招标前私下组织仅几家公司参加的现场勘查。
98.代理机构档案管理不规范,项目开标、评标视频档案资料丢失,或者移交至交易中心及项目单位的档案不完整,导致招投标过程无法追溯,影响对项目的监管。
99.代理机构不按国家规定和标准收取代理服务费用,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者在代理服务费用之外,以各种名义向招标人或投标人收取额外费用。
100.代理机构将本机构的资格证书出租、出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允许他人以本机构的名义从事招标代理业务,从中收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