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企业,内部审计团队年复一年地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推动整改。但你有没有发现:整改“完成了”,问题却依旧反复出现。
为什么查了不改?为什么改了无效?内审如何打破这种“整改假象”?。
整改假象,是“行为表面”与“结构深因”的错位
看似整改动作已经落实,实际上可能只是对问题表象的修补,而不是对系统缺陷的修复。
我们在审计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整改反馈:
“已完善制度流程” “已增加审核环节” “已组织员工培训”
这些表述听起来很规范,但本质上是在“演动作”。如果没有真正识别问题背后的深层机制,不论动作做得多标准,效果都会是短暂的。
整改假象的本质,是问题没有被“从源头改掉”。
为什么“查问题”很容易,“找根因”却很难?
1. 查问题靠经验,找根因要系统思维
发现一个制度缺陷或操作错误,经验足够的审计人几乎可以立刻指出。但识别制度为何缺陷、流程为何反复失效,需要对业务、治理和文化有系统性理解。
2. 组织天然排斥“深层追问”
问“问题出在哪里”,大家都愿意配合;但若问“为什么问题总出在这个环节”,就开始触及管理责任、流程设计或资源投入,阻力自然加大。
3. 内审自身也容易止步于“查完即止”
在项目周期紧张、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审计团队往往更倾向于完成任务清单,而不是花时间追溯问题链条。
根本原因分析(RCA),是打破整改假象的关键武器
RCA并不是一个新鲜词,但很多内审团队知道有用,却不知道怎么用、用到什么深度。
它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让你不止于“提出问题”,而是有能力回答“为什么问题会反复出现”。
RCA的核心作用,是将“发现问题”变成“修复机制”。
IIA新标准怎么看RCA?
根据《IIA全球内部审计标准》(2024版),当审计师能够识别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应当在审计结果中加以记录。
这意味着,RCA已被正式纳入国际审计规范的“基本动作”,不再是可选项。
如何用好RCA?RCA常见方法及实务案例
方法一:五问法(5 Whys)
适用场景:问题清晰、流程简单
案例:差旅报销单据频繁缺发票
-
为什么缺发票?→ 员工忘了附
-
为什么会忘?→ 没有系统提醒
-
为什么没提醒?→ 系统没设
-
为什么没设?→ 设计时没识别需求
-
为什么没识别?→ 流程上线前未征询使用部门
根因:流程需求未在系统上线前有效识别
改进:上线前设置业务流程复核环节
方法二:三足五问法(Three-legged 5 Whys)
适用场景:流程复杂、控制分层、多部门交叉
案例:ERP系统出现“审批绕过”
改进建议:更新权限控制规范 + 风控规则设置自动预警 + 建立异常审批处置流程
方法三:鱼骨图(因果图)
适用场景:问题多因多果、需要跨团队研讨
案例:客户订单频繁延误
根因:供应链计划机制弱化 + 客户预警未接入系统
建议:导入计划管理制度、连接客户系统预测数据
方法四:RCA + 控制矩阵法
适用场景:控制设计失效、内部流程复杂或跨系统
案例:未经授权的供应商付款
根因:系统控制设计未覆盖审批责任链 + 执行存在默认信任漏洞
建议:调整系统审批逻辑 + 禁用代签 + 建立审批日志追踪机制
一个有效的根因必须满足三点:
✅可验证:能够被证据支持而不是假设推导
✅可归因:能指向具体流程/职责/制度/文化层面
✅可改变:整改后有实际改进路径和评估机制
从“整改完成”走向“整改有效”的路径建议
1. 审计报告不要止于表象,要呈现问题—成因—根因—建议的逻辑链
报告里如果只写“发现制度缺失”,等于只解决了“信息传达”。真正的影响力来自:
问题出在哪里 → 为什么出问题 → 是什么根因 → 如何改才能根除
2. 把RCA前置,不要等到写报告时才追因
很多团队在执行阶段不问因果,等到报告阶段才追溯,往往证据链已经断裂,问题只能靠假设补全。
正确做法是在审计初期就设置追因视角,在访谈和取证中同步分析原因链。
3. 验证整改时,不只看动作,更要验证机制是否改了
别被“流程已更新”、“人员已培训”迷惑,要问一句:这次改动是否能防止下次再出错?
内审的影响力,不在于“发现了什么”,而在于“解决了什么”
在组织治理体系中,内审不是问题的“搬运工”,而应是机制优化的“放大镜”。
能打破整改假象的内审,靠的不是更多的审计项目数量,而是更深层的问题洞察力与机制改进能力。
而RCA,是你迈向这个方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