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库 > 审计论文
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2023年08月10日

       最近参加会计专业硕士论文的答辩和阅读一些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文献,发现一些学生和学者关于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转型及其相关概念比较模糊,甚至连会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也不加区分,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企业也是基于数据来进行运营管理的。现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利用当代的各类数据采集技术和IT技术等,使企业基于数据之常规性运营管理更加精准化和自动化,使得非常规、战略性运营决策更加及时、高效。因此,企业数字化转型只是个"约定俗成"的叫法,其实是企业基于数据之管理的数字化升级。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更高效的数据治理工作(包括数据需求、定义、收集、传输、存储、清洗、加工与使用、备份与恢复、删除与销毁、分级与安全等方面)。

2.企业运营数据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一方面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数据自然、客观地存在着,但并不一定会被企业所认知、收集和利用;另一方面所有最终被收集的数据,是企业主观上所需求和进行定义的,如果不被企业需求和定义,那么,诸多数据也只是曾经客观上存在过,不会被企业收集和加工处理。

       因此,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非要穷尽企业运营的所有数据。换言之,数字化转型虽然会提高企业运营管理的效率与效益,但也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成本(间接成本包括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成本),且效益和成本的时间分布未必匹配,故企业需要从短期和长期时间维度来平衡这些效益和成本,并考虑企业的资源约束和发展战略,以制定和实施更合适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方案。

3.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形式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一部分可以直接线上办理的业务流程由线下转入线上办理,并加以优化,企业已标签的业务数据会被系统自动收集;二是必须线下处理的业务流程(如制造活动)的数据,通过数据采集设备采集和人工录入方式收集后,业务流程被全面"映射"于线上信息系统中,即线下的业务流程被线上系统实时连续"拍摄"着。这两个方面并非截然分离,而是无缝衔接地耦合在一起的。

       上述第二个方面其实包含了企业制造活动各环节的智能化,广义上可以算作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一部分。换言之,企业制造活动的智能化虽然可以看作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但也可以独立出来,只是制造的智能化。无疑,制造的智能化不仅是提高了制造活动的效率与效益,也极大提高了制造活动流程"映射"于信息系统的质量。

       因此,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涉及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若将企业数字化和外部诸如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数字化联结起来,则还可能发生商业模式的部分重构乃至创新。自然,企业数字化转型会对企业的治理与管理(含对企业外部的信息披露工作)产生影响。

4.无论是前当代,还是当代,数据都可能被污染。在当代数字化技术条件下,原始数据来源包括两类:一是非人工干预的数据采集,原始数据质量主要取决于采集设备的质量(注意,在实践中,绝对意义上的非人工干预的数据采集活动是不存在的);二是存在人工干预的数据采集,可能会被采集人(原始数据录入人)基于私人动机而"篡改"或者由于录入工作疏忽而出错。当然,即使是非人工干预的数据采集活动结束后,线上系统中的数据还是可以及可能被人为污染的。

       因此,无论是前当代,还是当代,企业都需要进行包括数据清洗在内的数据治理工作。

5.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会计部门,都要使用同一套颗粒度和定义的数据体系来记录企业运营数据、生产和交流信息,即企业所有部门要严格地基于同一数据治理手册来进行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清洗、加工和使用等工作,保障企业数据安全和有效利用。

       为此,企业应该全员参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经过多轮次研讨,达成关于数据需求、定义和其他数据治理问题的共识,制定企业的数据治理手册,并定期予以修订。

       对于企业集团,数据治理的集团整体一致性非常重要(尤其是存在外部购入的子公司时),数据治理其实也是企业集团各方利益关系的治理。

       基于数据治理手册收集的数据未必都是结构化的,也可能只是半结构化乃至非结构化的。为此,需要基于管理学原理和工程技术原理,根据企业利益相关方提出数据需求时的决策需求,开发适用于企业的特定算法(AI也是各类算法)进行数据加工,才能形成有用的信息;企业经较长时期的总结,具有规律性的信息可以成为企业的知识。这样一来,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积累企业的信息和知识,尤其是有助于将企业员工的默会性知识(经验)转换为企业的显性知识,并加以积累。自然,企业数字化转型也离不开算力。没有算法和算力,也就没有大数据的加工与利用,企业数字化转型注定是失败的,收集来的海量数据是无意义的存在,其数据收集和存储等数据治理工作只是在徒耗企业的资源。

6.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工作(或称公司金融)一直是企业的业务前台,和企业的具体业务运营本就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如果"业财融合"中"财务"指的是财务管理,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业财融合"。由于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经常将会计部门称为财务部门,会计人员称为财务人员,故"业财融合"中的"财务"应该是指会计,与其如此,不如直接称为"业会融合"。

       业务和会计的融合之所以存在问题,一是因为业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对于数据需求和定义不统一,二是因为业务执行"最后一公里"中的人员可能没有会计的成本、利润、现金流量等理念。在BG(Business Group)和BU(Business Unit)管理团队层面,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其实是融合的。至于所谓会计部门不懂业务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企业数据需求和定义没有标准化所带来的。

       共享会计服务中心所解决的主要是企业集团中各个企业的会计数据没有标准化的问题(当然,也会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成效),但并没有解决"业会融合"问题。

       因此,业会融合问题的核心是企业的业务部门和会计部门统一数据治理。

       同理,仅仅是通过司库建设来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数字化,也是价值不大的,司库建设应该结合会计工作的数字化,尤其是结合企业整体运营管理的数字化, 来进行一体化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数字化转型。

       总之,会计系统或者财务管理系统单独的数字化转型是不会成功的,只有企业整体运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才是真正的、可能取得成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而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全面、系统的数据治理,而不是孤立的各类信息系统建设。数据治理是利益关系治理,须是一把手工程。

作者:谢德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会计之友

来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到 :
63.2K